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報告(摘要)
——2022年2月23日在淮安市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
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章 潤
各位代表:
現在,我代表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大會報告工作,請予審議。
過去五年,我們擔主責強主業,實現了辦案質效新提升。兩級法院受理案件486467件、辦結477734件。在省法院通報的11項重點審判質效指標中,淮安法院有10項進入全省前四,其中3項第一、4項第二。2場庭審、2份文書入選全國法院年度百優,66個案例被作為全國、全省典型案例發布。
過去五年,我們謀大局議大事,彰顯了服務發展新擔當。市法院獲評全省金融生態縣創建工作先進單位,連續兩年被授予全國查處侵權盜版案件有功單位,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先進集體。建成全省首個涉臺糾紛調處中心,設立全省首個野生鳥類生態修復基地,建立全國首個凹土協同保護機制。
過去五年,我們解民憂增民利,展現了司法為民新作為。執行“破壁”行動成效受到最高法院分管領導批示肯定。訴訟服務平臺質效評估得分在2021年升至全省第二,3家基層法院被確定為全省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示范法院?!耙淮a解紛”智調平臺獲評全國智慧法院建設十大創新案例、全省2018—2020年度法治建設創新獎。市法院獲評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、“七五”普法中期先進集體。
過去五年,我們抓典型樹典范,取得了創先爭優新突破。9項改革經驗入選上級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選編。案件繁簡自動識別系統獲評全國政法智能化建設優秀創新案例?!傲鶎K氖摇本瘎招畔⒒ㄔO經驗被最高法院推廣。2次獲得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組織工作先進獎,2篇文章獲得全國法院學術討論會一等獎。165個集體、199名個人受到省級以上表彰,涌現出“全國文明單位”清江浦區法院、“全國模范法官”姚月梅等先進典型。
一、緊貼中心工作,聚力護航高質量發展
——打造營商環境法治高地。在全省率先對標世界銀行評價標準,開展營商環境指標優化行動。一視同仁對待各類市場主體,一審審結商事案件56072件,標的總額565.62億元。建立破產審判“1+10”制度體系,在全國首創破產財產處置信息發布機制。共幫助26家企業重整再生,引導716家企業清算退出,釋放沉淀資產143.53億元,盤活土地房產919.95萬平方米,安置職工30988人。
——保護產權和企業家權益。出臺助推民營經濟發展的“兩意見一方案”,保障企業家安心投資創業。審慎適用司法強制措施,最大限度降低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。實行最嚴格知識產權司法保護,一審審結知識產權案件2211件。
——推動擴大對內對外開放。妥善化解高鐵新區、城市快速路、京滬高速擴容等重點工程建設引發的糾紛910件。聯合市臺辦落實助推臺商臺企發展的“十六條舉措”,建立涉臺一審民商事案件集中管轄機制,一審審結此類案件436件。
——筑牢美麗淮安司法綠壩。建成洪澤湖流域環境資源法庭,一審審結環境資源案件784件。加強生態損害修復,判令321名刑事被告人承擔生態修復責任,累計補種樹苗5570余株,放生魚苗172萬余尾,繳納生態修復基金1045萬元。
——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。服務脫貧攻堅,1072名干警與低收入家庭結對幫扶。出臺人民法庭助力鄉村振興“二十四條意見”,開展“一法庭一品牌”創建活動。規范和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,一審審結涉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案件371件。妥善解決農民工“憂酬煩薪事”,為1.75萬名農民工追回“血汗錢”3.67億元。
二、深化平安建設,助力實現高水平安全
——扎實推進掃黑除惡。一審審結涉黑惡案件100件686人,摧毀黑惡勢力犯罪組織58個。制定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“十八條意見”,建立起長效常治工作機制。
——依法打擊刑事犯罪。堅持懲防結合、寬嚴相濟,一審審結刑事案件16396件23390人。嚴懲影響群眾安全感犯罪,一審審結“殺搶綁”犯罪案件173件,對“7·6”重大暴力襲警案的2名被告人依法判處死刑。
——重拳懲治貪污腐敗。一審審結職務犯罪案件259件286人。嚴厲打擊群眾身邊的“微腐敗”犯罪,一審審結涉及惠民補貼、扶貧救助、社保資金管理等貪腐案件50件。堅持受賄行賄一起打,判處行賄犯罪27件28人。
——有效防控重大風險。一審審結涉疫情犯罪案件33件,妥善化解因疫情引發的糾紛650件,幫助348家企業穩崗復產。防控金融領域風險,一審審結金融糾紛案件15803件。防范打擊非法金融活動,一審審結非法集資等犯罪案件117件。防控房地產領域風險,堅持“房住不炒”定位,一審審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件17275件,協助處置55個“問題樓盤”。防控安全生產領域風險,一審審結重大責任事故犯罪等案件113件。
三、增強法治供給,著力促進高效能治理
——實質化解行政爭議。堅持監督和支持并重,一審審結行政案件3821件。審查非訴行政案件2921件。會同市司法局設立行政爭議紓解分中心。
——持續深化訴源治理。訴前調解成功率全省第一。建成道交、物業、金融、知產等類型化訴調對接平臺。全市法官進網格參與化解糾紛2.57萬起,發出司法建議1317件。以“無訟淮安”創建為引領,打造社會治理特色品牌。
——大力弘揚法治精神。審結“全國首例英烈保護民事公益訴訟案”,被寫入最高法院工作報告;審結“開具‘大小處方’套取醫保資金案”,被最高法院作為典型案例發布;審結“虛構勞動關系侵吞企業資產案”,入選全省法院審判監督十大典型案例。
四、踐行為民宗旨,傾力保障高品質生活
——全心全意改善訴訟服務。構建一站式訴訟服務體系,實現訴訟服務事項一站通辦、一網通辦。開展“四不”問題專項整治,健全12368訴訟服務熱線督導和交辦機制。建立“淮法云達”集約送達中心,在全省率先實現集中送達市域全覆蓋。加大司法救助力度,為困難當事人緩減免交訴訟費3297.66萬元,發放救助資金2912.55萬元。
——用情用力保障民生權益。準確貫徹實施民法典,一審審結“衣食住行、業教保醫”等民事案件161483件。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一審審結產品質量糾紛案件394件。推動構建和諧勞資關系,一審審結勞動爭議案件14789件。聯合市婦聯開展“法護家園”活動,化解婚姻家庭糾紛41960件。
——常態長效攻堅執行難題。執結案件189562件,執行到位標的額303.50億元,2021年淮安法院執行完畢率、實際執行到位率居全省第一。加大拖欠民企賬款和涉民生案件執行力度,兌現企業債權82.47億元,發放民生款項41.62億元。強化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,發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13.22萬人次,將已履行義務的4.82萬人從“黑名單”中移出。
五、銳意改革創新,奮力打造高質效審判
——抓司法制約監督嚴責任。制定不同審判主體權責清單,細化辦案責任和監管責任,確保行權履職有章可循。落實院庭長帶頭辦案制度,全市法院院庭長參與或承辦案件292392件,占結案總數的61.20%。
——抓訴訟制度改革提效能。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,推進一審行政訴訟案件集中管轄改革。力推案件繁簡分流改革,案件平均審理天數由2016年的96.54天降至2021年的66.43天。
——抓智慧法院建設強支撐。研發“安瀾云審”全景庭審系統,完成226個科技法庭改造,迭代升級執行指揮中心“854”模式,開發標的物精細化管理系統。
六、從嚴管黨治院,努力建設高素質隊伍
——淬煉忠誠品格。扎實推進隊伍教育整頓,組織政治輪訓4200余人次;開展問題線索大排查大起底,落實落細各項頑疾整治措施,完善抓源治本機制220余項。
——磨煉過硬本領。強化專業訓練,開設“法官大講堂”,組織分崗分類培訓597期。突出實踐鍛煉,建立上掛下派、跟班先進等制度,4名法官獲評全省審判業務專家。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建成司法調研人才庫,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調研文章3200余篇。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,完善優秀年輕干部選育管用機制。
——錘煉優良作風。建立全方位綜合監管“1+10”制度體系,構建契合法院特點的“嵌入式”監督模式。深化運用監督執紀“四種形態”,以“零容忍”態度查處與行使司法權有關的違紀違法36人。
五年來的奮進歷程,使我們深切體會到:做好新時代人民法院工作,必須堅持黨的絕對領導這一最高原則,必須扛牢服務中心大局這一重要職責,必須站穩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根本立場,必須堅守維護公平正義這一價值追求,必須激活全面深化改革這一動力源泉,必須聚焦過硬隊伍建設這一永恒主題。
2022年,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,按照省第十四次黨代會、市第八次黨代會部署要求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抓牢為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創造安全穩定政治社會環境這一主線,全面深化現代化法院建設實踐,奮力打響高質量司法淮安品牌,為聚焦打造“綠色高地、樞紐新城”,全面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堅強有力的司法保障。
一是維護安全穩定,在參與治理上發揮更大作用。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,持續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。專注打造多元解紛“淮安樣本”,促進更多糾紛在訴前化解、在網上解決。創建“楓橋式人民法庭”,更好服務基層社會治理。加強行政審判工作,緊抓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。
二是護航跨越趕超,在服務大局上扛起更重責任。強化“案案都是營商環境”理念,著力構筑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法治高地。完善“五位一體”生態司法模式,用法治手段助力綠色低碳發展。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,積極開展跨區域司法協作。
三是謀實惠民舉措,在司法為民上追求更優成效。開展“全域訴服”專項活動,推進訴訟事務“一窗辦理”“一次辦好”。接續實施司法惠民實事,健全治理欠薪長效機制,加大司法救助力度,加強涉訴信訪化解,全力爭創“為群眾辦實事示范法院”。
四是優化辦案機制,在改革創新上培育更多經驗。推進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。貫徹新修正的民事訴訟法,全面深化案件繁簡分流,加強審判監督管理。深化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,正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。加強司法責任體系建設,完善司法權制約監督機制。
五是嚴格教育管理,在隊伍建設上樹立更高標準。建立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,推動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實踐走深走實。有序實施“淮上司法英才”培育計劃,努力造就更多高層次審判人才。鞏固深化隊伍教育整頓成果,確保法官清正、法院清廉、司法清明。